关键词: 全国招教
课程推荐>>>2021年教师招聘直播讲座免费听,更多购课优惠点击咨询
第四章 学习心理(六)
【问题】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 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逆向工作】
逆向工作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以此为起点逐步向后推,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将这些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若吻合则推理成功,问题得到解决。
【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 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态度】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 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依从】
依从是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的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 ☟ ☟
添加全国客服老师微信
备注“网站”
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