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 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在培养工作方面,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
取有效的措施包括:(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
括性;(3)适应培养阶段的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5)科学地进
行练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②注意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举一反三;③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3. 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
4. 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加里培林提出了较有影响力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
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
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
境。现实中的问题多种多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
问题。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1) 初始状态;(2) 目标状态;(3) 存在的限制或障
碍。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
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具有三个特征:(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
160
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
解决的结果来检验;②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
佳的假设。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 算法
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
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锁密码箱时每一位密码都有 0 ~ 9 个数字,那么把所有数字组合
一个一个进行尝试,直到找到打开密码箱的正确密码,这一过程就是在使用算法策略。)
2. 启发法
启发法则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
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法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所谓 手段—目的分析法 ,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
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终达到总目标。
(2)爬山法。 爬山法 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
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类似。
(3)逆推法。 逆推法 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
法。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解决方法的问题,数学
中的推理运算有时采用这一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
态。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
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
解决。
(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
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161
5.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口诀:多知、多法、多练、多思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