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知识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三)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用兮,贤不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