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
2001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年 9 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 年
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1)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否把握好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机遇,关键在教育。 党中央、国
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
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
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五、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2)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内容的选择;
(3)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
(1)经济领域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2)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制约
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课程产生影响。
(三)文化因素
(1)文化模式对课程改革的影响;(2)文化变迁对课程改革的影响;(3)文化多元对
课程变革的影响。
(四)科技革新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目标;(2)科技革新推进课程结构变革;(3)科技革新影
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2)学生的需要与课程变革;(3)课程变革要
着眼于学生的近发展。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
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
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
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