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
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
群体。教师在管理正式群体时:(1)要选好班级正式群体中的领导;(2)注意引导和支持;
(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
2. 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
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
时,要注意:(1)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2) 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三)群体动力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
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
动力。
1.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
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
规范。
3. 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概念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课堂气氛划分为:①积极的课堂气氛;②消极
的课堂气氛;③一般型课堂气氛;④对抗的课堂气氛。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要受教师、学生、课堂内物环境
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
师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决定因素。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
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
及教师维持或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
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②学生因素
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因此,学生的一些特点也是
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176
③课堂内物环境因素
课堂内物环境又称做教学的时空环境,主要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
学环境。
(4)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须具备
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洞悉能力;兼顾能力;分
段教学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
情境的能力、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微波效应指的是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
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二,教师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
第三,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
第四,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第五,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
第六,注重师生心态调整。
第七,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控制。
第八,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九,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
第十,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
第十一,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人际关系
①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②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第一,包
容需要;第二,控制需要;第三,感情需要。
③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亲子关系。 第二,师生关系。 第三,
同伴关系。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特点体现为:首先,小学儿童的友谊。 小学儿童选择
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 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
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择友的趋上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
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青春期以前的小学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这在小
学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其次,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在小学生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它具有以下特点: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小学
177
生同伴群体一般可分为:有组织的团体和自发的团体。 后,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友谊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是自然、适度。第二,小团体现象突出。 中学时期,个体非常需要
同伴的认同和肯定,中学生需要优越感,需要被尊重,有些中学生在学习上很难获得优越
感,但他们可以在这种小团体中找到成就感,找到被认可的感觉。 第三,师生关系有所削
弱。中学时期师生关系存在“初二、高二”现象,即初二、高二是师生关系发展的特殊阶
段,这两个年级的师生关系和其年级相比,表现得更不亲密、更多冲突和更多疏远。 第
四,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这种变化表
现在许多方面:如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等。
第五,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建立。
(2)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①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学生之间的主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第一,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 它以认知协调、
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
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
通过人际吸引表现出的彼此间的喜欢便是人们“互择” 行为的一种体现,这种“互
择”现象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人际吸引的邻近律;其次,人际吸引的一致律;再
次,人际吸引的互补律;后,人际吸引的对等律。
第二,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
务的过程。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
超过对手的过程。良性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
的效率。
②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四种:第一,单向交往;第二,双向交往;第三,师
生保持双向交往;第四,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单向交往,教学效果差;双向交往比单向教学效果好;师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
生之间的交往,教学效果很好;教师成为互相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与教师形成
双向交往,教学效果佳。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