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 童年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旺盛、变化
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佳的时期。四年级(10 ~ 11 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
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 少年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整个少
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
期”或“危险期”。 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
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
化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 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
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
了深刻的发展。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
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 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人所处的环境和一般动物
有着本质的区别,离开了社会环境与社会实践,人的心理就不可能向人的方向发展。
(3)教育。 教育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向、趋势、速度和程度。
(4)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 教育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学习准备 ,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
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又称为“量力
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指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3)抓住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
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大作用的时期。 已有研究指出,2 岁是口头语言
发展的关键期;2 ~ 3 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
键期;2. 5 ~ 3. 5 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 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
力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 ~ 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