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今天小编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是【《阅读能力之理解能力》】,一起学习进步吧
今日学习任务
理解能力
所谓理解能力,在资格证科目一考试中,主要是指针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它既指字词句的表层含义,也指字词句的深层含义,在科目一考试中出题几率较高。
提问方式
1.文中××词的含义(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这里的××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词的含义?
4. 说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5. 请简述文中“××”的意思。
分析要点
1.借助固有含义理解词句
不能抛开词语的原本义不管。原本义是理解的根本。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句
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句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
3.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句
先指出修辞方法,对修辞方法进行相应的阐释。解读修辞隐含义,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
4.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句
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答题思路
1.读问题:带着问题读文章,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2.归纳段意:读一段,归纳一段段意,并且思考,是否与问题相关?有关,保留;无关,略过。
3.筛信息:把适合回答问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可以用铅笔作简单的标记。
4.后整合:把筛选出的琐碎词句,整理成连贯的一段话。
5.看分值:主观题切不可写成小作文,要根据分数作答。4分题,一般50字左右即可;10分体,一般100字左右即可。
试题再现
习题一
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
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一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成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的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即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
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那其实就不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说书艺人就够。但传统,确是指先前已有的一些事物,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要继承什么以及继承二字是什么意思?传统与继承相关,否则是废话。可是,继承的尺度一向灵活因而含混,激进派的尺标往左推说你是墨守成规,保守者的尺标往右拉看你是丢弃传统。含混的原因大约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变,可有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和需要永恒不变的吗?若没有,传统(尤其是几千年的传统)究竟是在指示什么?或单说变迁就好,继承又是在强调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陌生之域,陌生的围困是人的永恒处境,不担心它的消灭。然而,这似乎又像日月山川一样是不可能丢弃的,强调继承真是多余。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所以我想,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之前途中的探问。
说说“熟练”与“陌生”的含义。(4分)
熟练指文学中熟练或娴熟的语言(1分)。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1分);陌生指语言的探险,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1分)。让发现成其主旨(1分)。
习题二
一部《西游记》,是一部孙悟空的英雄史,记录了他的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全过程,探求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成功的人生意义。《西游记》小说写孙悟空的出生,有一点和普通人大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神猴。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他就摆脱了人与生具有的社会关系。美猴王没有家庭的束缚,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任何的社会束缚,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成为一个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的就是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那些个猴哥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这既提升了个人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人就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忽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子一个个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孙悟空努力超越,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
孙悟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唤醒的,原来他只有对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孙悟空就变化了,他有对“名”的追求,原来他是没有追求“名”的意识的,你叫他美猴王也罢,叫他悟空也罢,什么都行。所以当孙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时,让他当“弼马温”,他还挺高兴,可以天天管马。
可是,当他知道“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官职的时候,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于是他又造反了,他给自己创造了响亮的名号——“齐天大圣”。
社会教给孙悟空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后他提出一个极端的口号,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说这是“常言道”,咱们要追问:这“常言”是哪来的?孙悟空不识字,他从哪儿学到这“常言”呢?花果山猴子们哪能知道“皇帝”是什么?这显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们教的,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孙悟空受到了熏陶,被知识化了。他逐渐失去了原本有的“赤子之心“,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
有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之后,社会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赞扬说“皇帝轮流做”体现出“造反精神”。但这种造反精神如果应该得到肯定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了,“皇帝轮流做”,是靠能力还是靠年龄?怎么“轮流”法?如果人人想要当皇帝,这只能导致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造成社会秩序的残酷破坏。
孙悟空打破了这种社会规律,扰乱了正常的文化秩序,这定要受到惩罚。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为所欲为了。(摘编自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1)在本文看来,“如来佛的掌心”的寓意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如来佛的掌心”指的是社会、社会规律和正常的文化秩序的约束。一旦违反就将受到惩罚。
习题三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 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本质、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 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 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 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它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 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它们”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它们”是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习题四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 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 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 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
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即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 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1) 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作者要寻觅知音,得到现实读者的认同,读者通过阅读建立与作者的认同。(1分)作者通过提供读物获得市场的认同。(1分)作者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中寻求认同。(1分)作家写作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再确认(1分)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