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四十七)

来源:山香教育时间:2018-09-20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招教网为了方便考生更好更精准的准备考试,每日精心筛选高质量题目供考生复习参考。本篇主要复习教育知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58.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 A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 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 B 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 2 倍。生 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

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问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2)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测试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答案要点】

(1)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 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2)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测试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 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

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159.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 l2 元,篮球的单价 15 )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 3 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x3=

师:应该怎样算呢?

1:我用加法 l5+15+15=30+15=45()

2:我用乘法 10x3=30 5×3=15 30+15=45()

3:把 l5 看成 3 5,共有 9 5,得 45()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 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 70x5=24x2=13x5=31x3=34×2=24x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 7 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 4 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 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160.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问题: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答案要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矛盾,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大有“以学生的独特体验”取代“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势。这里的矛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没有错: 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也没有错。当两个正确的答案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二难抉择的矛盾。实际上.在学生经过争议之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许地ft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可贵的品质,许地ft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  会过时的。教学《落花生》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教诲” 充满了浓浓爱国之情。

当然,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国运昌盛,国家人才济济,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感悟到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现。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但是。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教学《落花生》即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16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侯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问题: 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案要点】优点: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